《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为主角,用48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描绘出盛唐惊鸿一瞥的侧影。电影不仅成功,还因为其附加的诗歌、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作为追光“新文化”系列第一部,“小长安”让观众感受到历史与现代之间共鸣。
中国是一个以诗歌为信仰、时尚和生活方式的国家,每个人与诗歌之间关系表面上隐秘,但实际上亲密。唐诗在大银幕上的艺术化处理成为了启动基因开关,一触即发。
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文字性的,我们是世界唯一无间断文明,有着上千年的无间断史学传统。但古建筑保存下来的只剩下五座,这说明真正承载历史记忆的是文字,而非建筑。在电影中,实体建筑破败而去,只有诗歌穿越千年愈久愈醇。
宋词《长安三万里》第二部引发了观众对词人的期待投票,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成为热门人选。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他同时擅长文笔、音乐及美食制作。他身上的戏剧冲突也非常有看点,与王安石的相爱相杀足够贯穿一部电影。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她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旷世之句。她在不同阶段留下的作品展现了年龄与时代印记,是国仇家恨缠绕在一起的一段情怀。
新文化浪潮提倡文化自信,不只是动画系列,更是电影市场趋势之一。这不仅限于某个朝代或人物,而是通过一首词,让我们成为岳飞,这就是文化力量。在此背景下,《满江红》没有出现岳飞,却通过他所念的一首词唤起了民众对于英雄名字的记忆。
以诗词作为主题或点,《长安三万里》、《满江红》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用心用情吟诵,以此来寄托情感达意已成为影视作品常用的手法。此外,如《觉醒年代》、《庆余年》,都使用过大量经典名篇来增强故事氛围,使得这些古老文献变得活力四射,对现代观众产生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