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青春》一剧以几位年轻学子为主角,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探索救亡图存的知识之路,展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气节、血性和风骨。剧中的一段话深刻启示我们:“慷慨赴死易,委屈求生难,我们应当为我国家和民族,死中求生留下火种,中国奋起复兴更需人才。”这不仅是《战火中的青春》的主题,也是对青年一代责任与担当的呼唤。
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下,一群手无寸铁的师生挺身而出,他们南迁成立西南联大,为保住高等教育的薪火而努力。作为主演的王鹤棣、周也、王羽铮、叶祖新等人,不仅凭借自身的人气,还将作品推向了一定的热度。他们塑造出的角色,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
其中饰演毕云霄角色的王羽铮,以其多次成功的角色塑造赢得了观众的心。在剧情中,毕云霄从一个热血激昂爱国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理解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的青年。他父亲牺牲后,他开始懂得学习的是为了改变国家武器落后的局面,而不是上战场。
王羽铮在扮演毕云霄时,对角色的理解极其深刻。他查阅资料了解那个年代青年的生活背景与人物思想,同时也受到了自己的父亲启发。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在清华大学学习,是那个年代清华热血青年之一。当他知道儿子出演该角色时,他非常高兴,因为他没想到儿子能够再次重现当初自己的一些经历。
有一场戏里,当毕云霄得知哥哥来报信说父亲牺牲时,他改口从“父亲”变成了“他”。这是因为当时毕云霄对父亲不想让他上战场的事情有恨,他无法理解哥哥为什么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保卫国家,而父母却一直强调课堂是他们的战场。这一点,与王羽铮自己曾经不能理解父母的情况相似,使他能更加深入地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
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在处理悲痛的情感还是展示人物成长,都表现出了细腻且张弛有度,被许多观众称赞。在两位亲人的相继离世之后,毕云霄开始努力学习物理知识,以研制出能够减少战争伤害的手雷,从而使将士们不必再用生命去交换命运。而这份坚持,不仅体现在剧情上,也反映在了王羽铮个人的人生体验之中——无论是追求专业还是创业,都需要坚持和毅力,这正如毕云霄所做的一切一样。
对于此役,本人表示,“如果让我再像三年前一样演绎这个角色,我可能还未必能做到。我用了很长时间,在那个时候奉献了最好的‘我’—这也是人生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