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我最新的作品,与我之前的作品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完全基于密集采访来激发灵感,展示了我不熟悉的人物和故事,最终形成了一部能够表达我的某些信念的剧本。我不仅是编剧,还担任影片监制,全程参与了采访、撰写、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这个过程中,我收获颇丰,超出了我以前所有电影实践。
最让我深刻感受到的是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大理、丽江、迪庆三地乡镇村庄中的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我们走遍了许多地方。电影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的故事触动了我的心弦,最突出的就是女主人公彭彭原型。这名女子是医院工作人员,她丈夫在扶贫前线因心梗去世。在她的公公婆婆家里,我们听到她讲述丈夫生前的点点滴滴。她打开手机给我看他留下的语音和视频,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庭责任的坚持让人难以忘怀。
那个六岁的小男孩,在场时,他高兴地跑向母亲,而母亲则紧张地请求我们不要透露他的父亲已经去世的事实。孩子跑开后,她情不自禁落泪。当时,我还没意识到要将这一幕作为影片的心灵之作,但回北京构思故事结构时,我发现这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一幕。因此,从人物到故事,每一步都顺其自然而成形。
现在,《你是我的一束光》即将上映,我翻阅那些笔记,只觉得还有太多感人的瞬间没有融入剧本。一部电影所能容纳的情感有限,而生活却如此丰富多彩,为我们的艺术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如果说这部影片有什么不足,那只能归咎于我们对于当地纯朴热情生活了解得还不够深入,这是一个能力问题。而生活远比任何影视作品更为精彩纷呈。
《你是我的一束光》的背景与主题与脱贫攻坚息息相关。这项由党领导的大规模工程涉及系统性改革,一旦政策发布,无数勤劳致命的人员奔赴第一线执行任务。如果列出扶贫项目,可以列出上百项甚至更多,包括清洁厕所这样的琐碎事务,无数平凡但意义重大的事情。这不是展现人类爱与善良吗?面对挫折时,爱与善意永远是我们可以依赖且必须拥有的精神力量。我从这些普通奉献者身上看到了极度美好的面貌。我相信,只要大家携手并进,就一定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一起迎接共同美好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