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票房如同一只悄无声息的寄生虫,攀升至14亿。影院变成了孩子们背诵唐诗的“语文课堂”,古诗不仅被展示,还能引导他们了解诗人的文化和国学文化。另一部电影《热烈》上映后,街舞爱好者在影片结束后自发跳舞,在社交媒体上成为创意表演和宣传热度的双重效应。
这次暑期影院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秀场”,是否会影响电影本身?对于观影环境和体验有何影响?广大观众能否接受这样的变化?
《长安三万里》被评为最适合孩子观看的夏日电影,不仅让孩子们欣赏到古诗,还能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影院变成教育平台,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古诗,但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不同的声音。
一些人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浪漫,因为艺术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共情。在《长安三万里》,中华文化中的唐诗作为情感相通的元素,更能触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
然而,有些网友则认为,在公众场所背诵诗歌会扰乱秩序。一组街访中,有人表示,如果几个小朋友一起背一首诗,那还算有意义;也有的人觉得当自己沉浸于电影时,小孩突然出现会很烦人;还有人提到,他们的小孩在旁边哭、推搡,影响了自己的观影状态。
这样的一致性问题可能源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观影氛围不同的期待。亲子厅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否总是一劳永逸的问题呢?
关于《热烈》的映后环节,有街舞爱好者跳舞,我觉得这是精神价值得到了延续。但如果是在放映过程中跳舞,则显得不太妥当。这让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个人的表达自由与公共场合里的尊重他人的需要?
作为一个公共空间,言行举止应当适应!家长应该先沟通教育儿童,使之从私有属性向公共生活转变。我们希望家长带着孩子去感受美好,同时也不要成为其他人引起投诉对象,以免将好事化作坏事。